聚焦脱贫攻坚 聚焦特殊群体 打造精准保障示范区 全力托起困难群众生活底线
发布时间: 2020-10-13  14:18:09    作者: 区政府办    来源: 区政府办    点击率:

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民政部门紧紧围绕“六稳”、“六保”,始终将“保基本民生”放在首位,瞄准脱贫攻坚任务,持之以恒抓好疫情防控与民生保障工作,打造精准保障示范区,全力托起困难群众生活底线。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在疫情防控常态化前提下,保基本,促公平的要求日益显现。截至2020年9月底,全区困难群众共有10451户,16127人,占全区总人口(按70万人口数计)的2.3%。从困难程度分,有特困供养对象、低保家庭、低保边缘家庭;从困难类型分,有收入型贫困家庭、支出型贫困家庭、残疾人单列户施保;从困难需求分,有物质救助、精神帮扶等。其中,特困供养对象有622人;低保家庭有8249户,11417人;低保边缘家庭有1580户,4088人。在困难群众中,90%左右属于残疾对象或因病致贫家庭,其中残疾对象超半数,而这些特殊群体与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距离最远,依靠自身实现小康的能力最弱,最需要政府的关怀和帮助。

另一方面,富阳区地貌特点为“八山半水分半田”,山区较多,欠发达乡镇也多分布于此,相对困难群体在这些乡镇数量也较多。

二、主要举措

(一)快速响应,兜底保障持续强化。一是密集出台政策措施。结合扶贫开发和高质量落实社会救助专项治理工作,针对疫情形势的不同阶段,第一时间出台困难群众兜底保障实施方案,确保“两手抓、两战赢”。二是扩大临时救助范围。出台《杭州市富阳区临时救助实施细则》,新增“新富阳人”和急难型救助类型,简化优化审核审批程序,合理制定救助标准,拓展完善救助方式,乡镇(街道)及时启用临时救助备用金,积极开展先行救助,尽可能降低困难群众因病致贫及脱贫后又返贫的风险。截至目前,临时救助助医主动救助发放救助金208.47万元,惠及持证家庭608户1438人;依申请救助85户93人,发放救助金17.14万元(其中,“新富阳人”2人,发放救助金1万元)。三是提高救助标准。2020年1月1日起,低保标准由1041元/人/月提高至1102元/人/月,特困标准由1734元/人/月提高至1837元/人/月。3月至6月,以现行联动机制测算的补贴标准为基础,阶段性提高每月价格临时补贴标准1倍,本年度累计发放物价补贴2698.8万元。另外,还为每位困难群众发放100元消费补助,合计发放175.9万元。

(二)改革创新,工作机制日益完善。一是开通线上绿色通道。面对疫情,依托省大救助信息平台,开展申请对象收入、财产网上核查。简化社会救助申请认定程序,通过电话、微信等通信手段替代入户调查工作,积极推行社会救助申请审核审批全流程网上办理,提高救助审批效率。截至目前,年度新增困难群众1626人。二是找准源头精准施救。在集中评残现场为办出残疾证又符合低保救助申请条件的重度残疾人网上申请低保救助,实现了残疾证办理和低保办理无缝链接,提升救助时效性。同时,将全区所有家庭医疗数据纳入系统监测,持证困难对象因病临时救助实现主动救助;非持证普通居民,平台自动预警医疗支付费用超过5万元的因病致贫对象实现主动发现,做到救助“无盲区”。三是精准分类专项服务。针对全区310名分散供养特困人员委托社会组织开展每周一次探访,提供代购、照料等服务。启用“探访云”钉钉小程序,记录该群体的基本信息、相关需求以及服务开展等情况。针对全区1453名低保、低边家庭的儿童,村(社)儿童主任或儿童督导员开展定期探访,为该群体提供物质支持和心理慰藉。

(三)转变作风,服务意识不断增强。一是救助申请多样便捷。社会救助实现“一证通办”,困难群众仅凭身份证及申请表(授权书)就能通过“浙里办”APP端、政务服务网PC端、一窗收件端、现场等四种途径申请救助,方便困难群众提交申请和异地办理。同时,推行“代办制”,实现救助申请“零次跑”。二是服务热线常态化。在微信公众号、报纸、广播、电视等媒体平台公布24小时社会救助服务热线,截至目前共接听咨询电话200余个,求助电话30余个,并已全部办结。三是实行广泛结对帮扶。制定部门帮扶手册和社会救助政策“明白表”,通过“组团联村”、“走亲连心三服务”、 “机关党员结对帮扶”等载体,对特殊群体定期排摸、重点探访,告知困难群众救助政策、结对干部联系方式等信息。同时,出台《关于支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救助工作的实施细则》,明确服务类社会救助的提供主体、对象范围、服务内容、服务方式、运行机制以及相关监管和保障措施等。

三、 下步举措

(一)加快推进“两线合一”,实现社会救助与扶贫工作有效衔接。一是加强信息共享和大数据分析。按照“一个都不能少”的要求,加强与扶贫部门协调,实现低收入农户与民政救助对象数据在大救助平台动态、实时共享。二是加大支出型贫困认定力度。将因病、因学致贫对象及时纳入保障范围。统筹好救助与扶贫两项政策,让困难对象最大程度享受政策红利。三是梳理社会救助渐退机制,加大宣传培训力度,全面执行低保、低边渐退期,确保困难群众有序脱贫。

(二)积极探索“智慧救助”,建立全方位服务机制。一是注重数据共享部门联动。充分发挥社会救助联席会议办公室协调作用,打造“智慧救助”服务平台,整合救助、核对、预警、转介等功能,提高平台部门使用率。打通“智慧救助”服务平台和“西湖先锋”APP端口,实现党员干部在线结对困难群众,尽早归集社会救助资源,建立“大救助”服务体系,提供“会诊式”服务。二是鼓励建立政社互动服务体系。建立区级、乡镇(街道)级、村(社区)级三级社会救助类社会组织服务网,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公益创投”、慈善品牌项目等方式,组织社会力量承担救助政策宣传、家庭情况调查和帮扶救助等工作。三是加强社会救助政策宣传。通过业务轮训、画册发放、视频制作等形式开展宣传,不断提高群众对社会救助政策的知晓率。

(三)坚持疫情防控不放松,继续加强困难群众救助帮扶。一是加大困难群众主动发现力度。继续组织基层民政干部、村社干部及社会力量通过电话、网络、入户等方式,加强对受疫情影响的困难群众,特别是困难残疾人、分散供养特困人员等群体的探访摸排,及时了解掌握困难群众生活需求。对因家庭人员被隔离而无人照料的老幼残等困难对象,予以妥善安置,严防出现突破社会道德底线的事件。二是充分发挥大救助平台作用。最大限度通过线上形式开展申办,帮助、指导困难群众通过手机、电脑等进行线上申请,及时开展核对和审批,确保困难对象“应保尽保”。切实发挥部门的联办功能,确保困难群众及时享受医疗救助、水电煤气减免等惠民政策,及时向社会力量发布困难群众需求,在保障其基本生活的基础上努力满足其个性化需求。三是加大因疫情致贫返贫对象的救助力度。及时下发救助资金和困难群众物价补贴,对受疫情影响的在册对象要及时调整低保等救助保障金,对仍有困难的,给予临时救助。对因旅游、探亲、差旅等原因滞留的外地户籍困难群众,继续提供急难型临时救助。


字体:     
打印
分享
聚焦脱贫攻坚 聚焦特殊群体 打造精准保障示范区 全力托起困难群众生活底线
发布时间: 2020-10-13  14:18:09
信息来源:区政府办 浏览量:

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民政部门紧紧围绕“六稳”、“六保”,始终将“保基本民生”放在首位,瞄准脱贫攻坚任务,持之以恒抓好疫情防控与民生保障工作,打造精准保障示范区,全力托起困难群众生活底线。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在疫情防控常态化前提下,保基本,促公平的要求日益显现。截至2020年9月底,全区困难群众共有10451户,16127人,占全区总人口(按70万人口数计)的2.3%。从困难程度分,有特困供养对象、低保家庭、低保边缘家庭;从困难类型分,有收入型贫困家庭、支出型贫困家庭、残疾人单列户施保;从困难需求分,有物质救助、精神帮扶等。其中,特困供养对象有622人;低保家庭有8249户,11417人;低保边缘家庭有1580户,4088人。在困难群众中,90%左右属于残疾对象或因病致贫家庭,其中残疾对象超半数,而这些特殊群体与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距离最远,依靠自身实现小康的能力最弱,最需要政府的关怀和帮助。

另一方面,富阳区地貌特点为“八山半水分半田”,山区较多,欠发达乡镇也多分布于此,相对困难群体在这些乡镇数量也较多。

二、主要举措

(一)快速响应,兜底保障持续强化。一是密集出台政策措施。结合扶贫开发和高质量落实社会救助专项治理工作,针对疫情形势的不同阶段,第一时间出台困难群众兜底保障实施方案,确保“两手抓、两战赢”。二是扩大临时救助范围。出台《杭州市富阳区临时救助实施细则》,新增“新富阳人”和急难型救助类型,简化优化审核审批程序,合理制定救助标准,拓展完善救助方式,乡镇(街道)及时启用临时救助备用金,积极开展先行救助,尽可能降低困难群众因病致贫及脱贫后又返贫的风险。截至目前,临时救助助医主动救助发放救助金208.47万元,惠及持证家庭608户1438人;依申请救助85户93人,发放救助金17.14万元(其中,“新富阳人”2人,发放救助金1万元)。三是提高救助标准。2020年1月1日起,低保标准由1041元/人/月提高至1102元/人/月,特困标准由1734元/人/月提高至1837元/人/月。3月至6月,以现行联动机制测算的补贴标准为基础,阶段性提高每月价格临时补贴标准1倍,本年度累计发放物价补贴2698.8万元。另外,还为每位困难群众发放100元消费补助,合计发放175.9万元。

(二)改革创新,工作机制日益完善。一是开通线上绿色通道。面对疫情,依托省大救助信息平台,开展申请对象收入、财产网上核查。简化社会救助申请认定程序,通过电话、微信等通信手段替代入户调查工作,积极推行社会救助申请审核审批全流程网上办理,提高救助审批效率。截至目前,年度新增困难群众1626人。二是找准源头精准施救。在集中评残现场为办出残疾证又符合低保救助申请条件的重度残疾人网上申请低保救助,实现了残疾证办理和低保办理无缝链接,提升救助时效性。同时,将全区所有家庭医疗数据纳入系统监测,持证困难对象因病临时救助实现主动救助;非持证普通居民,平台自动预警医疗支付费用超过5万元的因病致贫对象实现主动发现,做到救助“无盲区”。三是精准分类专项服务。针对全区310名分散供养特困人员委托社会组织开展每周一次探访,提供代购、照料等服务。启用“探访云”钉钉小程序,记录该群体的基本信息、相关需求以及服务开展等情况。针对全区1453名低保、低边家庭的儿童,村(社)儿童主任或儿童督导员开展定期探访,为该群体提供物质支持和心理慰藉。

(三)转变作风,服务意识不断增强。一是救助申请多样便捷。社会救助实现“一证通办”,困难群众仅凭身份证及申请表(授权书)就能通过“浙里办”APP端、政务服务网PC端、一窗收件端、现场等四种途径申请救助,方便困难群众提交申请和异地办理。同时,推行“代办制”,实现救助申请“零次跑”。二是服务热线常态化。在微信公众号、报纸、广播、电视等媒体平台公布24小时社会救助服务热线,截至目前共接听咨询电话200余个,求助电话30余个,并已全部办结。三是实行广泛结对帮扶。制定部门帮扶手册和社会救助政策“明白表”,通过“组团联村”、“走亲连心三服务”、 “机关党员结对帮扶”等载体,对特殊群体定期排摸、重点探访,告知困难群众救助政策、结对干部联系方式等信息。同时,出台《关于支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救助工作的实施细则》,明确服务类社会救助的提供主体、对象范围、服务内容、服务方式、运行机制以及相关监管和保障措施等。

三、 下步举措

(一)加快推进“两线合一”,实现社会救助与扶贫工作有效衔接。一是加强信息共享和大数据分析。按照“一个都不能少”的要求,加强与扶贫部门协调,实现低收入农户与民政救助对象数据在大救助平台动态、实时共享。二是加大支出型贫困认定力度。将因病、因学致贫对象及时纳入保障范围。统筹好救助与扶贫两项政策,让困难对象最大程度享受政策红利。三是梳理社会救助渐退机制,加大宣传培训力度,全面执行低保、低边渐退期,确保困难群众有序脱贫。

(二)积极探索“智慧救助”,建立全方位服务机制。一是注重数据共享部门联动。充分发挥社会救助联席会议办公室协调作用,打造“智慧救助”服务平台,整合救助、核对、预警、转介等功能,提高平台部门使用率。打通“智慧救助”服务平台和“西湖先锋”APP端口,实现党员干部在线结对困难群众,尽早归集社会救助资源,建立“大救助”服务体系,提供“会诊式”服务。二是鼓励建立政社互动服务体系。建立区级、乡镇(街道)级、村(社区)级三级社会救助类社会组织服务网,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公益创投”、慈善品牌项目等方式,组织社会力量承担救助政策宣传、家庭情况调查和帮扶救助等工作。三是加强社会救助政策宣传。通过业务轮训、画册发放、视频制作等形式开展宣传,不断提高群众对社会救助政策的知晓率。

(三)坚持疫情防控不放松,继续加强困难群众救助帮扶。一是加大困难群众主动发现力度。继续组织基层民政干部、村社干部及社会力量通过电话、网络、入户等方式,加强对受疫情影响的困难群众,特别是困难残疾人、分散供养特困人员等群体的探访摸排,及时了解掌握困难群众生活需求。对因家庭人员被隔离而无人照料的老幼残等困难对象,予以妥善安置,严防出现突破社会道德底线的事件。二是充分发挥大救助平台作用。最大限度通过线上形式开展申办,帮助、指导困难群众通过手机、电脑等进行线上申请,及时开展核对和审批,确保困难对象“应保尽保”。切实发挥部门的联办功能,确保困难群众及时享受医疗救助、水电煤气减免等惠民政策,及时向社会力量发布困难群众需求,在保障其基本生活的基础上努力满足其个性化需求。三是加大因疫情致贫返贫对象的救助力度。及时下发救助资金和困难群众物价补贴,对受疫情影响的在册对象要及时调整低保等救助保障金,对仍有困难的,给予临时救助。对因旅游、探亲、差旅等原因滞留的外地户籍困难群众,继续提供急难型临时救助。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